一般影響地下地層電阻的因素有岩性、礦物組成、含水量、孔隙率、孔隙水組成及溫度等,當地層層序變化造成有明顯的層間電阻率對比,或是欲探測地下不同電阻率目標之存在,例如隧道、埋藏金屬物、未爆彈(UXO)等,就適用以地電阻方法作為探測工具。地電阻法之測勘原理,乃利用直流電或低頻交流電流經由一對電極(A、B)通入地下,於地下建立人工電場。並利用另一對電極(M、N)測量電場在M、N間之電位差(如圖2.2-4),而據此計算地層的視地電阻率(Apparent Resistivity),進而再運用反推計算方法推求地層真實地電阻率(True Resistivity)。
運用上述原理,可假設在均質的地面上任意布上四根電極(A, M, N, B),經由一對電極(A, B)導入直流電或低頻之交流電,於地下建立人工電場;並利用另一對電極(M, N)測量電場在M, N間之電位差(如,據此即可計算該地層的視電阻率(Apparent Resistivity),可推導出:
=
(式2.2.2-1 )
令(式2.2.2-1) 可進一步縮寫為下式:
(式2.2.2-2)
上式中,ΔV為電位差, 分別為電流極對電位極的電位差, 為電極至電極間的距離,K:幾何排列因子(Geometric Factor)。
但往往視電阻率並不能代表地下地層的真實電阻率(True Resistivity),而是表示在對應之電極排列下,所有小於此深度的電性地層的綜合效應,而要求得地下地層的真實電阻率及深度需經過反演計算(逆推)的軟體處理才可求得,並繪出地層的電性影像,綜合上述的結果統稱為“地電阻率的剖面影像法”。
地電阻量測可以藉由改變上述電極排列方式以及施測之位置與順序,以測得不同解析度、不同測深範圍之地電阻率剖面。常見的地電阻測勘的電極排列法甚多,各有其探測上的優點與限制,野外施測所選定使用的方法,則視欲探測目標及施測地點的地形而異。一般基本之常用電極排列有:施蘭卜吉排列(Sch1umberger Array)、溫奈排列(Wenner Array)(圖2.2-5)、雙偶極排列(Dipole-dipole Array)(圖2.2-6)及雙極排列(Pole-pole Array)等。
圖2.2-5溫奈排列(Wenner Array)示意圖
圖2.2-6雙偶極排列(Dipole-dipole Array)示意圖
目前一般常見的大區域地電阻測量方式,可以分為一維地電阻方法以及二維地電阻方法。一維地電阻法是運用上述的電極排列原則,固定電極中點位置,例如以施蘭卜吉與溫奈排列法為例,固定電位極MN之中點位置,逐次增加電流極的間距。如此可在一個地點反應地下不同深度之電性分布。其優點是能省時快速了解地下一維地層分層大致概況,而缺點則是易受到側向不均質影響,而產生錯誤的解釋。而二維地電阻方法則是運用前述之電極排列法,於地表沿一直線測線,順序改變電極間距與電極位置,如此可以測得沿測線之不同深度、不同位置之視電阻率分布(圖2.2-7),此種方法稱之為(二維)地電阻影像剖面法(Resistivity Image Profiling, RIP)。由於地電阻影像剖面法需逐次移動電流與電位之電極,因此施測上往往極為耗費時間。對於中小範圍的環境監測與地下測勘,可以於地表以一定間距佈設電極,運用地電阻儀器內建之自動調變頻道功能,依預先選定之順序,逐次選用不同位置之四處電極分別作為電流與電位極,如此可大幅減少移動電極之時間,另外由於可以運用反饋疊加訊號,因此可減少訊號中之雜訊並提高解析度與增加施測深度,大幅提高影像解析度。
圖2.2-7二維地電阻剖面影像探測示意圖
(http://www.l-gm.de/en/en_resistivity.html)
本團隊採用的儀器為美國AGI公司的SuperSting R1IP,採用主動電極系統,另有三套德國Lippmann公司之4pointLight10W地電阻儀,並聯接可由電腦程式控制調變頻道之ActEle主動電極系統,最多可以同時接連234根電極,進行快速、高密度之地電阻影像剖面量測。本研究所採用的反演算數值軟體為AGI所開發出之二維地電阻影像逆推反算程式EarthImager 2DTM。EarthImager2D/3D之反算程式可根據各種不同電極排列,與施測位置順序等資料,自動反推計算出半球面空間中的二維地電阻模型,並可根據已知資料如透地雷達測勘資料等,設定初始模型,最後產生地電阻影像剖面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