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回地科院
  • 中大首頁
  • Facebook
  • 中心介紹
  • 中心成員
  • 最新消息與會議
  • 碳封存專區
  • 地熱專區
  • 設備與服務
  • 活動剪影
  • 歷年承接計畫
  • 學術活動

碳封存專區

  • 首頁
  • 碳封存專區
  • 碳封存技術簡介
  • 碳封存技術簡介
  • 臺灣年排碳量
  • 台灣碳封存現況
  • 臺灣碳封存相關資源
  • 臺灣碳封存現況文獻
  • 國際碳封存現況
  • 國際碳封存相關資源

碳封存技術簡介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技術

地質封存是能夠有效儲存大量二氧化碳的方法
 

地質封存是能夠有效儲存大量二氧化碳的方法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必要條件如下:
  • 一套完整的封存系統:儲集層及蓋層。避免向上移棲及洩漏,蓋層將二氧化碳永久的儲存在封存層中。
  • 蓋層及儲集層要夠厚,並確保可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深度須介於約800 ~ 3000公尺間。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有四類型(右圖):
  • 廢棄的油氣儲集層
  • 將二氧化碳注入至油氣儲層,進行油氣增產(EOR/EGR)。
  • 深部鹽水層(陸域與海域)
  • 將二氧化碳注入至廢棄煤層以增加煤層氣生產量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類型(Metz et al. 2005)。



 
CO2各種封存機制之貢獻度與安全性隨時間之變化
二氧化碳要安全的封存在地底,主要靠四種封存機制:
封存機制 二氧化碳狀態
構造或地層封存 超臨界態
殘餘封存 超臨界態
溶解封存 液態、碳酸、碳酸根、重碳酸根等
礦化封存 碳酸鈣等
圖片標題
二氧化碳封存機制介紹—構造與地層封存 structural and stratigraphic trapping
圖片標題

注入的超臨界態二氧化碳密度(<0.7 g/cm3)小於水,會上浮直到遇到不可滲透的蓋岩層才會停止。蓋岩層通常為緻密的頁岩,可阻絕二氧化碳向上移棲,並使二氧化碳聚集在蓋層下方,並隨時間轉化成其他封存機制。

 


圖片標題


 
二氧化碳封存機制介紹—溶解封存 solubility trapping
圖片標題

二氧化碳的碳酸根可與儲集地層中的礦物質發生交互作用,如鈣、鎂、鐵等離子,而形成礦物沉澱。在特定環境中,95%的注入二氧化碳可在兩年內轉為礦化封存(Matter et al., 2016)。



 

二氧化碳封存機制介紹—溶解封存 solubility trapping
圖片標題

二氧化碳會溶解於原本存在孔隙中的地層水,而溶解二氧化碳的鹽水較周遭鹽水重,故會向下沉、遠離蓋層,可降低二氧化碳洩漏的風險。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的最適深度範圍
圖片標題



 
  • 關於中心
  • 中心成員
  • 消息與會議
  • 活動剪影
  • 碳封存專區
  • 地熱專區
  • 設備與服務
  • 學術活動
  • 地址 | 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教學研究綜合大樓504R
  • 電話 | 03-4227151 #25611
  • 傳真 | 03-4279026
  • 信箱 | tinawang@g.ncu.edu.tw
  • 國立中央大學隱私權政策聲明

Copyright ©2025 國立中央大學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H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