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園汽電共生股份有限公司
中大地科院師資具有豐沛的碳封存與地熱研究量能,為整合中央大學碳封存與地熱相關的實驗室,對外爭取大型跨領域研究計畫,整合業界與其他研究單位之工程與研究量能,為國家及企業進行碳封存潛能場址研究、碳封存場設置、試驗、監測、驗證與風險評估;以及地熱能潛在場址調查,地熱場址開發、監測等工作。
因應國家「2050淨零排放」規劃,國發會於111年3月發布的「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明訂二氧化碳捕獲、再利用與地質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以及負排放的關鍵技術。臺灣2050淨零轉型路徑規劃,預期CCUS於2030進入示範階段、2050進入普及階段,逐年增加二氧化碳地質封存量,於2050時,CCUS達到40.2百萬噸二氧化碳的年處理量。於國家淨零轉型路徑規劃中,預期2050時,再生能源須佔我國總發電量60-70%。地熱能是基載型再生能源,2050淨零轉型路徑規劃,載明將由淺層逐漸往深層開發非傳統地熱能。
於民國111年5月,立法院討論,將「溫室氣體減量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該法賦予2050淨零排放法源依據,也明定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法規,成為碳封存的法源依據。
根據前期科技部能源國家型計畫之初步研究,臺灣西部麓山帶、桃園台地、西部平原、臺灣海峽等區域,具有487億噸的巨量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能。於大屯火山群、宜蘭地區、廬山地區和花東地區等處,高度在1,000公尺之下、地下4,000公尺以內的區域,可開發的地熱蘊藏量達33.64 GW。最近國外前瞻研究,也指出於進行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的同時,也可鑽井抽取部分已封存的深層二氧化碳,利用抽至地表的高溫二氧化碳進行地熱發電,冷卻的二氧化碳再回注至地下封存層,形成封閉迴路。此技術結合碳封存與地熱發電,稱為碳封存地熱(CO2-Plume Geothermal, CPG)。預期該項技術若發展成熟,我國也可於碳封存時,進行地熱發電,減低碳封存成本。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之研究專長為地下地質、礦物岩石、岩石力學、氣體地化、陸上與海洋地球物理探勘(震測、地電、重力、磁力)、地震、地殼變形、地下水、工程地質等專長,這些學術專長為二氧化碳地質封存與地熱能開發的關鍵知識與技術。自2007年來至今,國立中央大學成為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研究的主導大學;也是地熱能研究的主導大學之一。
中大地科院師資具有豐沛的碳封存與地熱研究量能,足以成立研究中心,進行碳封存與地熱研究。中心成立目的為整合中央大學碳封存與地熱相關的實驗室,對外爭取大型跨領域研究計畫,整合業界與其他研究單位之工程與研究量能,為國家及企業進行碳封存潛能場址研究、碳封存場設置、試驗、監測、驗證與風險評估;以及地熱能潛在場址調查,地熱場址開發、監測等工作。除此之外,也將積極推動碳封存與地熱能開發之相關民眾溝通及教育宣導,並成為企業、學界、民眾的溝通及合作平台。本中心亦將網羅國內外傑出人才,投入碳封存與地熱能研究行列,協助國家減碳與綠能發展,奠定中央大學在碳封存與地熱能研究的主導角色。
本中心遠程目標為協助國家以及企業設置商轉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場以及開發深層地熱。推廣地熱及二氧化碳封存的相關知識,進行民眾溝通。協助國家與企業減碳,提升我國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中心規劃由近程至遠程如下:
近程規劃 111年 - 119年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
地熱能
中程規劃 120年 - 129年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
地熱能
遠程規劃 130年 - 139年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
地熱能
任期 | 姓名 |
---|---|
2022/07/01 - 迄今 | 林殿順 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