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回地科院
  • 中大首頁
  • Facebook
  • 中心介紹
  • 中心成員
  • 最新消息與會議
  • 碳封存專區
  • 地熱專區
  • 設備與服務
  • 活動剪影
  • 歷年承接計畫
  • 學術活動

碳封存專區

  • 首頁
  • 碳封存專區
  • 臺灣碳封存現況文獻
  • 碳封存技術簡介
  • 臺灣年排碳量
  • 台灣碳封存現況
  • 臺灣碳封存相關資源
  • 臺灣碳封存現況文獻
  • 國際碳封存現況
  • 國際碳封存相關資源

臺灣碳封存現況文獻

研究論文 計畫報告 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碩博論文
研究論文
  • Chiao, C.H., Yu, C.W., Lei, S.C., Lin, J.Y. and Lu, C.Y. (2017) A study of relative permeability parameters on rock cores using a two-phase flow test: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vol. 28, no. 3, p. 177-192.
  • Hsieh, B.Z., Shen, C.H., Hsiang, H.I. and Lin, Z.S. (2017) Case study on safety index for CO2 sequestration in a deep saline aquifer: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vol. 28, no. 3, p. 229-238.
  • Hsieh, B.-Z., Nghiem, L., Shen, C.-H. and Lin, Z.-S. (2013) Effects of complex sandstone-shale sequences of a storage formation on the risk of CO2 leakage: Case study from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vol. 17, p. 376-387.
  • Kuo, C.C., Wang, C.L. and Hsiang, H.I. (2017) Mechanical and microscopic properties of API G cement after exposure to supercritical CO2: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vol. 28, no. 3, p. 209-216.
  • Lee, D.H., Liao, C.J., Wu, J.H., Huang, Y.F. and Luo, G.L. (2017) A procedure for determining the preliminary maximum injection pressure for CO2 sequestration: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vol. 28, no. 3, p. 217-228.
  • Li, C., Tien, N.-C., Zhang, K., Jen, C.-P., Hsieh, P.-S., Huang, S.-Y. and Maggi, F. (2013) Assessment of large-scale offshore CO2 geological storage in Western Taiwan Bas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vol. 19, p. 281-298.
  • Lin, C.K. (2008) Algorithm for determining optimum sequestration depth of CO2 trapped by residual gas and solubility trapping mechanisms in a deep saline formation: Geofluids, vol. 8, no. 4, p. 333-343.
  • Liu, C.-T., Hsieh, B.-Z., Tseng, C.-C. and Lin, Z.-S. (2014) Modifi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estimating the CO2 storage capacity of saline form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vol. 22, p. 244-255.
  • Lu, H.-Y., Lin, C.-K., Lin, W., Liou, T.-S., Chen, W.-F. and Chang, P.-Y. (2011) A natural analogue for CO2 mineral sequestration in Miocene basalt in the Kuanhsi-Chutung area, Northwester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vol. 5, no. 5, p. 1329-1338.
  • Rau, R.J., Yang, C.H. and Yang, K.M. (2017) Tiechanshan-Tunghsiao anticline earthquake analysis: Implications for northwestern Taiwan potential carbon dioxide storage site seismic hazard: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vol. 28, no. 3, p. 239-246.
  • Shen, C.-H., Nghiem, L., Chen, T.-L. and Hsieh, B.-Z. (2015) Plume Migration of Different Carbon Dioxide Phases During Geological Storage in Deep Saline Aquifers: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vol. 26, no. 4, p. 375-386.
  • Sung, R.-T., Li, M.-H., Dong, J.-J., Lin, A.T., Hsu, S.-K., Wang, C.-Y. and Yang, C.-N. (2014) Numerical assessment of CO2 geological sequestration in sloping and layered heterogeneous formations: A case study from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vol. 20, p. 168–179.
  • Tseng, C.-C., Hsieh, B.-Z., Hu, S.-T. and Lin, Z.-S. (2012) Analytical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CO2 storage capacity of produced gas reservoirs with or without a water dr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vol. 9, p. 254-261.
  • Wu, J.H., Lin, H.M. and Chen, Y.Y. (2017) Rock core-based pre-stress evaluation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A case study on Yutengping Sandstone as CO2 storage reservoir rock: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vol. 28, no. 3, p. 193-207.
  • Wu, W.-J., Dong, J.-J., Lin, A.T., Yu, Y.-C., Pan, T.-Y., Tong, L.-T., Li, M.-H., Ni, C.-F. and Shimamoto, T. (2017) Stress history influence on sedimentary rock porosity estimates: Implications for geological CO2 storage in Northern Taiwan: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vol. 28, no. 3, p. 247-258.
  • Yang, K.M., Chuang, B.I., Hsieh, C.Y., Yuan, B.D., Ting, H.H. and Wang, J.B. (2017) The Tiehchanshan structure of NW Taiwan: A potential geological reservoir for CO2 sequestration: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vol. 28, no. 6, p. 923-941.
  • 丁璇、陳立憲、申永順、胡憲倫、吳蔡松、鄭培銓與郭萬雄 (2011) 應用生命週期評估法調查地質碳封存注儲技術之二氧化碳產生量。土木水利,第38卷,第6期,第48-53頁。
  • 王振勇、鍾輝乾、鄭慶鴻、范淑雄與劉秀容 (2016) 低碳趨勢下之電源開發挑戰。台電工程月刊,第813卷,第1-19頁。
  • 吳柏裕、范振暉、胡興台與吳榮章 (2012)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先導試驗工程規劃。石油季刊,第48卷,第4期,第31-49頁。
  • 呂明達、宣大衡、黃雲津與范振暉 (2008) 臺灣陸上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能推估。鑛冶,第52卷,第3期,第154-161頁。
  • 呂誌翼、張富龍、林泰宏、黃詩宜、林燕輝與謝子陽 (2009) 地質封存二氧化碳生物利用之可行性--地質微生物利用二氧化碳生產甲烷能源之初步探討。台電工程月刊,第729卷,第113-122頁。
  • 李元亨、沈建豪、謝秉志、俞旗文與焦中輝 (2017) 井測分析技術應用於彰濱地區碳封存系統之儲集層區間選擇。工程,第90卷,第2期,第37-49頁。
  • 李堅明、廖喜堂與葉鈞喬 (2014) 碳捕獲封存技術與國家新能源政策之選擇價值評估。臺灣能源期刊,第1卷,第3期,第349-366頁。
  • 李涵茵 (2007) 淺談碳捕捉及封存。能源報導,第14-16頁。
  • 沈世宏 (2011) 被寄予厚望的碳捕集及封存技術。化工技術,第19卷,第7期,第128-139頁。
  • 林伯耕、黃筱婷與林伯修 (2014) 抗酸水泥用於碳封存觀測井--實作案例與水泥性能及材料特性簡介。混凝土科技,第8卷,第3期,第88-99頁。
  • 林殿順 (2010) 台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能及安全性。經濟前瞻,第132期,第93-97頁。
  • 俞旗文 (2018) 澳洲二氧化碳封存先導試驗完井作業案例研究。中興工程,第140卷,第89-100頁。
  • 俞旗文與楊智豪 (2014) 美國中西部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先導示範計畫(1/3):East Bend Station灌注計畫。中興工程,第122卷,第69-79頁。
  • 俞旗文、葛文忠、焦中輝、黃連通、楊萬慧與楊明偉 (2015)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先導試驗場址地質調查及技術研發(一)。台電工程月刊,第798卷,第62-92頁。
  • 俞旗文與雷世璋 (2015) 深層地熱結合碳封存之井間取熱技術研究。中興工程,第128卷,第3-11頁。
  • 俞旗文、蔡政憲、焦中輝、黃連通、藍啟仁與陳景林 (2011) 二氧化碳封存先導試驗案例研究--德國Ketzin計畫。台電工程月刊,第750卷,第52-65頁。
  • 俞旗文、蔡政憲、焦中輝、黃連通、藍啟仁與陳景林 (2012)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二相流試驗技術之基礎研究。台電工程月刊,第761卷,第57-82頁。
  • 俞旗文、譚志豪、雷世璋與楊智豪 (2019) 力學耦合分析應用於深部鹽水層碳封存蓋層穩定性評估。中興工程,第144卷,第35-44頁。
  • 宣大衡與范振暉 (2007)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所面對之問題。工業污染防治,第26卷,第2期,第109-126頁。
  • 范振暉與宣大衡 (2007) 從鐵砧山注儲之經驗談二氧化碳封存。地質,第26卷,第2期,第48-50頁。
  • 徐恆文、陳威丞、張名惠與周揚震 (2014) 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臺灣能源期刊,第1卷,第2期,第145-155頁。
  • 徐恆文、廖啟雯與謝青霖 (2015) 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我國發展之現況與展望。電機月刊,第25卷,第5期,第128-140頁。
  • 翁鳳英 (2010) 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能源報導,第27-30頁。
  • 馬雲亭、陳彥豪與鄭貞怡 (2015) 提升我國民眾對碳捕獲與封存技術接受度之策略建議。中興工程,第126卷,第75-83頁。
  • 張名惠、謝佩珊、黃國瑋與廖啟雯 (2016) 二氧化碳溶解封存技術發展。工業污染防治,第35卷,第4期,第87-104頁。
  • 張嘉福、洪日豪與吳明賢 (2013) 鐵砧山氣田淺層構造二氧化碳封存量評估。臺灣石油地質,第40號,第105-128頁。
  • 梁閎森、黃德坤、吳素慧與陳大麟 (2012) 二氧化碳煤層封存之等溫吸/脫附模式研究。臺灣鑛業,第64卷,第4期,第38-51頁。
  • 郭俊志與王建力 (2018) 深部鹽水層砂岩在碳封存環境機理下反應之研究。臺灣鑛業,第70卷,第3期,第44-48頁。
  • 郭俊志、江建豪、向性一與王建力 (2013) 二氧化碳封存環境下對固井水泥碳化層物理與化學性質之影響。鑛冶,第57卷,第2期,第87-93頁。
  • 郭俊志、張育源與王建力 (2016) 不同二氧化碳封存溫度環境下固井水泥反應機制之研究。鑛冶,第60卷,第2期,第73-78頁。
  • 陳大麟、吳偉智與林再興 (2004) 二氧化碳地下封存技術研究。石油鑽採工程,第45卷,第87-101頁。
  • 陳中舜、邱耀平、李文伯、蔡原祥、黃志中、陳偉忠與陳柏壯 (2007) 化石燃料電廠之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簡介。台電工程月刊,第706卷,第65-74頁。
  • 陳易暄、汪柏岑與徐國錦 (2019) 二氧化碳封存之有效性評估與洩漏模擬--以永和山場址為例。臺灣鑛業,第71卷,第1期,第12-22頁。
  • 陳冠宇、蔣立為、張育德與董倫道 (2010) 臺灣西北部鹽水層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之地球化學反應模式模擬。西太平洋地質科學,第10卷,第87-107頁。
  • 陳彥豪、劉婉柔與曾律綺 (2011) 我國淨煤技術發展與展業化策略介紹。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4卷,第7期,第95-107頁。
  • 陳彥豪、鄭貞怡、尤晴韻、馬雲亭與尤晴韻 (2014) 臺灣民眾對碳捕獲與封存技術認知度探討。台電工程月刊,第786卷,第87-95頁。
  • 陳琪潔 (2016) 碳固化技術實驗--有效封存,封殺二氧化碳回歸大氣之路。能源報導,第34-35頁。
  • 陳嬑璇、譚志豪與冀樹勇 (2017)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之設施風險評估。中興工程,第134卷,第19-29頁。
  • 曾繼忠、吳柏裕、陳大麟與林再興 (2012) 鐵砧山東南地塊二氧化碳封存與舊氣田增產模擬研究。鑛冶,第56卷,第3期,第54-72頁。
  • 曾繼忠、范振暉、宣大衡與吳榮章 (2010) 涸竭型舊氣田二氧化碳封存量評估。鑛冶,第54卷,第1期,第51-64頁。
  • 曾繼忠、陳大麟、胡興台與林再興 (2012) 永和山氣田二氧化碳封存先導試驗模擬研究。鑛冶,第56卷,第1期,第23-40頁。
  • 焦中輝、林俊余、俞旗文與盧佳遇 (2011) 台西盆地南段晚中新世至更新世沉積地層作為碳地質封存層之探討研究。鑛冶,第55卷,第1期,第109-128頁。
  • 焦中輝、黃連通、邵國士、李易叡、俞旗文與冀樹勇 (2011) 以地質封存方式降低我國火力電廠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可能性探討。土木水利,第38卷,第6期,第41-47頁。
  • 焦中輝、黃連通、楊萬慧、李宗德、黃凱旋與俞旗文 (2016)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先導場址地質調查及技術研發現況。台電工程月刊,第813卷,第67-94頁。
  • 焦中輝、黃連通、藍啟仁、陳景林、俞旗文與葛文忠 (2011)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試驗場址調查規劃與研究。台電工程月刊,第757卷,第89-103頁。
  • 黃國瑋、蔣立為、廖啟雯與歐陽湘 (2016) 臺灣二氧化碳封存全氟甲基環己烷示蹤監測技術開發。臺灣能源期刊,第3卷,第4期,第435-445頁。
  • 黃鐘、楊明偉、莊宗諭、焦中輝、黃連通、楊萬慧、黃宣維、俞旗文與楊智豪 (2017) 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工程概述及臺西盆地二氧化碳深部地質封存規劃簡介。工程,第90卷,第2期,第50-62頁。
  • 楊任徵 (2002) 準無碳資源--構建臺灣永續能源的新契機。能源季刊,第32卷,第3期,第2-13頁。
  • 楊智豪與俞旗文 (2021) 地震對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的影響--以苫小牧CCS示範計畫為例。中興工程,第152卷,第67-76頁。
  • 溫大任、孫智賢、胡興台、楊燦堯與吳榮章 (2013) 土壤氣體地球化學監測技術評估。石油季刊,第49卷,第3期,第17-39頁。
  • 經濟部能源局 (2014) 國際碳捕獲與封存技術新訊。能源報導,第2-3頁。
  • 葛文忠與俞旗文 (2011)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先導試驗案例研究(1)--澳洲OTWAY計畫。中興工程,第112卷,第75-82頁。
  • 葛文忠、俞旗文、焦中輝、黃連通、楊明偉與王乾盈 (2011) 陸域反射震測探勘應用於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場址調查。中興工程,第113期,第67-78頁。
  • 董倫道與廖啟雯 (2009)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之監測技術。台電工程月刊,第729卷,第82-90頁。
  • 劉政典、謝秉志、曾繼忠與林再興 (2011) 鹽水地層二氧化碳封存量估算之研究。鑛冶,第55卷,第3期,第41-52頁。
  • 劉政典、謝秉志、曾繼忠與陳大麟 (2014) 儲氣地層氣體組成對二氧化碳封存量影響之研究。臺灣鑛業,第66卷,第3期,第1-8頁。
  • 劉浙仁、譚志豪與冀樹勇 (2016) 臺灣發展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之場址評選策略研議。中興工程,第131卷,第19-28頁。
  • 劉浙仁、譚志豪與冀樹勇 (2016) 臺灣發展商轉級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之均化成本初估。中興工程,第130卷,第25-34頁。
  • 歐陽湘、徐恆文、董倫道與廖啟雯 (2011) 我國「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發展現況。能源報導,第10-11頁。
  • 歐陽湘與廖啟雯 (2011) 國際溫室氣體減量及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能源報導,第5-9頁。
  • 歐嘉瑞與童遷祥 (2014) 我國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發展策略與未來展望。台電工程月刊,第786卷,第79-86頁。
  • 謝惠子 (2012) 政府開始一系列臺灣潛在封存區域的研究--臺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技術發展與現況。能源報導,第32-33頁。
  • 鍾明劍與譚志豪 (2016)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誘發地震之定量風險評估。中興工程,第133卷,第3-14頁。
  • 藍啟仁、陳景林、曹志明、張庚甲、田安庭、焦中輝、黃連通與林俊余 (2010) 臺電公司推動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技術的規劃架構。台電工程月刊,第747卷,第117-124頁。
  • 譚志豪、劉浙仁與冀樹勇 (2014) 臺灣發展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之優勢、機會與策略。中興工程,第124卷,第23-32頁。
  • 顧洋、邱炳嶔與吳鉉智 (2013) 化學迴圈程序技術及其在節能減碳領域之應用。臺灣能源期刊,第1卷,第1期,第35-50頁。
     

計畫報告
  • 王偉中、董瑞安、張博凱與張淑閔 (2016) 推動減碳淨煤技術產業化與國際創新合作(I)。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31頁。
  • 左峻德、陳彥豪、張懷文、馬雲亭、林立夫、陳慶馨、江烈光與劉文惠 (2012) 台灣發展碳捕獲與封存技術藍圖與產業聚落發展策略芻議。能源國家型淨煤主軸專案計畫,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共86頁。
  • 任春平 (2013)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力學耦合數值模擬。經濟部學界能源科技專案102年度執行報告,共39頁。
  • 吉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011) 利用先導計畫推動國內淨煤技術產業化策略研究。台灣經濟研究院委託計畫期末報告,共178頁。
  • 吳意珣 (2019) 利用定向進化增強碳酸酐酶封存二氧化碳。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96頁。
  • 呂慶慧 (2023) 碳捕存技術(CCS)地質封存潛能評估及環境建構。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 李嗣涔與蔣偉寧 (2010) 能源國家型計畫計畫辦公室設置與運作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320頁。
  • 李嗣涔、蔣偉寧、吳文騰、梁啟源與陳發林 (2009) 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總體規劃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共397頁。
  • 李德河 (2010) 全球暖化環境下大地工程科技之應用研究--子計畫三:西南部二氧化碳封存潛在岩層之力學特性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60頁。
  • 李德河、吳建宏、陳昭旭、許琦、龔東慶、古志生、林宏明與李雅芬 (2011) 全球暖化環境下大地工程科技之應用研究--總計畫:全球暖化環境下大地工程科技之應用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28頁。
  • 林大偉與郭欽慧 (2022) 地熱井再利用-紅柴林二號井與結元井之超臨界二氧化碳增強型地熱系統開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共29頁。
  • 林立虹 (2016) 解析高甲烷通量環境微生物的碳封存效率與功能容量。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51頁。
  • 林立虹 (2017) 解析高甲烷通量環境微生物的碳封存效率與功能容量 ( II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43頁。
  • 林立虹 (2019) 解析高甲烷通量環境微生物的碳封存效率與功能容量 ( III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32頁。
  • 林立虹 (2020) 追蹤快速造山帶集水區化學風化與沈積物的傳輸作用 (1/3)。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5頁。
  • 林立虹 (2021) 追蹤快速造山帶集水區化學風化與沉積物傳輸作用 ( II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3頁。
  • 林立虹 (2022) 追蹤快速造山帶集水區化學風化與沉積物傳輸作用 ( III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林再興 (2012) 多孔介質氣-水兩項流動飽和度及壓力前鋒移動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4頁。
  • 林再興與謝秉志 (2009) 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技術研究發展規劃。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98年度委辦計畫期末報告,共184頁。
  • 林坤儀 (2014) 多功能性液體奈米有機複合材料應用於二氧化碳捕捉及催化轉換為附加價值產物。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9頁。
  • 林殿順、王乾盈、林慶偉、楊耿明、倪春發、林再興、洪日豪、劉台生、謝秉志、林靜怡、簡錦樹、黃蕙珠與田永銘 (2014) 台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研究暨先導試驗場建置及整合技術開發(Ⅰ)。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28頁。
  • 林殿順、王乾盈、許樹坤、倪春發、饒瑞鈞、謝秉志與楊耿明 (2017) 台灣中部陸海域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在場址調查及碳封存發展規劃。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33頁。
  • 林殿順、陳州生與董家鈞 (2008) 台灣西南部沈積岩層資料蒐集分析。工業技術研究院二氧化碳再利用技術及地質封存潛能評估計畫期末報告,共82頁。
  • 林殿順、陳洲生與董家鈞 (2007) 台灣沈積岩層地質封存潛能資料研析與評估。工業技術研究院二氧化碳再利用技術及地質封存潛能評估計畫報告書,共76頁。
  • 林殿順、陳洲生與董家鈞 (2009)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場址特性調查技術建立與試作。工業技術研究院二氧化碳再利用技術及地質封存潛能評估計畫報告書,共118頁。
  • 林殿順、楊耿明、王乾盈、郭俊翔、謝秉志與俞旗文 (2023) 雲林陸海交界帶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能評估與麥寮碳封存試驗場建置、灌注與監測:第一期:碳封存潛能評估與試驗場規劃。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計劃成果報告。
  • 林殿順、楊健男、李科豎、譚志豪、劉浙仁、邵國士、王順民、李易叡、俞旗文、冀樹勇、左峻德、鄭俊才、陳彥豪、鄭貞怡、馬雲亭、林立夫、陳慶馨、丁桓展與劉文惠 (2014) 台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地圖集。第一期程能源國家型淨煤主軸專案計畫,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共46頁。
  • 林殿順、楊健男、李科豎、譚志豪、劉浙仁、邵國士、王順民、李易叡、俞旗文、冀樹勇、左峻德、鄭俊才、陳彥豪、鄭貞怡、馬雲亭、林立夫、陳慶馨、丁桓展與劉文惠 (2014) 台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能地圖集。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淨煤、捕碳與儲碳主軸專案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共36頁。
  • 邱耀平 (2016) 流體化床於減碳技術之開發與產業應用推廣計畫。經濟部研究機構能源科技專案105年度執行報告。
  • 邱耀平、余冬帝與余慶聰 (2012) 減碳政策評估與淨碳技術發展。政府科技計畫成果效益報告,共85頁。
  • 邱耀平與余慶聰 (2013) 淨碳技術發展。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101年度政府科技計畫期末成果效益報告,共67頁。
  • 俞旗文 (2014)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先導試驗場址地質調查及技術研發(一)。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103年度委託研究報告,共600頁。
  • 俞旗文 (2023)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先導試驗規劃與技術可行性評估研究。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 洪日豪 (2012) CO2地下封存場址應力及注氣引發地震的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40頁。
  • 洪日豪 (2013) CO2 地下封存場址應力及注氣引發地震的研究 (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共37頁。
  • 洪日豪 (2013) 台灣鐵砧山背斜之抬升侵蝕量、孔隙液壓與地殼強度的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共35頁。
  • 洪日豪 (2014) CO2 地下封存場址應力及注氣引發地震的研究 (III)。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40頁。
  • 洪日豪 (2016) 斷層封阻分析應用在二氧化碳地下封存: 以台灣西部永和山及鐵砧山地區為例。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33頁。
  • 洪哲文、王偉中、張博凱與董瑞安 (2018) 推動減碳淨煤技術產業化與國際創新合作(II)。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10頁。
  • 洪德生、楊之遠、陳彥豪、廖宗聖與高銘志 (2013) 淨煤、捕碳與儲碳主軸專案計畫-我國淨煤技術發展與國際合作策略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共698頁。
  • 洪德生、廖宗聖、葛復光、楊之遠、高銘志與陳彥豪 (2012) 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淨煤、捕碳與儲碳主軸專案計畫-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淨煤、捕碳與儲碳主軸專案計畫-我國淨煤技術發展與國際合作策略研究( I )。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范建得、蔡岳勳與高銘志 (2015) 我國發展淨源節流科技所涉法令限制探討研究(I)。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03頁。
  • 范建得、蔡岳勳、高銘志、高仁川與宮文祥 (2016) 我國發展淨源節流科技所涉法令限制探討研究(II)。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62頁。
  • 范建得、蔡岳勳、高銘志、高仁川與宮文祥 (2017) 我國發展淨源節流科技所涉法令限制探討研究(III)。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24頁。
  • 范建得、蔡岳勳、高銘志、高仁川與宮文祥 (2018) 我國發展淨源節流科技所涉法令限制探討研究。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13頁。
  • 范建得、蔡岳勳、高銘志、高仁川與宮文祥 (2019) 我國發展淨源節流科技所涉法令限制探討研究。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90頁。
  • 徐恆文、沈政憲、廖啟雯與歐陽湘 (2018) 二氧化碳捕獲及封存技術研發與示範計畫(2/3)。經濟部研究機構能源科技專案106年度執行報告,共111頁。
  • 徐恆文、沈政憲與歐陽湘 (2012) 淨煤技術及二氧化碳捕獲封存技術發展計畫(3/4)。經濟部能源科技研究發展計畫101年度期中報告,共229頁。
  • 徐恆文、沈政憲與歐陽湘 (2012) 淨煤技術及二氧化碳捕獲封存技術發展計畫(3/4)。經濟部能源科技研究發展計畫101年度執行報告,共136頁。
  • 徐恆文、沈政憲、歐陽湘與廖啟雯 (2015) 二氧化碳捕獲及封存技術研發與示範。經濟部研究機構能源科技專案103年度執行報告,共92頁。
  • 徐恆文、邱耀平與歐陽湘 (2016) 二氧化碳捕獲及封存技術研發與示範。經濟部研究機構能源科技專案104年度執行報告,共86頁。
  • 徐恆文、廖啟雯、歐陽湘、沈政憲與張育誠 (2017) 二氧化碳捕獲及封存技術研發與示範計畫(1/3)。經濟部研究機構能源科技專案105年度執行報告,共78頁。
  • 徐國錦 (2017) 複雜孔隙介質中水力耦合理論、數值模式與實驗方法之整合研究。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31頁。
  •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2011)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關鍵技術建立與先導試驗計畫應用研究。台灣經濟研究院委託計畫期中報告,共280頁。
  •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2011) 二氧化碳封存施行法律規範架構研究。台灣經濟研究院委託計畫期末報告,共152頁。
  •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2012)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關鍵技術建立與先導試驗計畫應用研究。台灣經濟研究院委託計畫期末報告,共462頁。
  •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2013)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關鍵技術建立與應用研究。台灣經濟研究院委託計畫期末報告,共348頁。
  •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2014)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成本、安全與風險評估。台灣經濟研究院委託計畫期中報告,共150頁。
  • 張文俊、王聖銘與黃永慈 (2016) 「科技向前走」綠色能源前瞻科技轉化與推廣-總計畫暨子計畫二:「科技向前走」綠色能源前瞻科技轉化與展示推廣活動( I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張文俊、黃永慈與王聖銘 (2019) 「科技向前走」綠色能源前瞻科技轉化與推廣-總計畫暨子計畫二:「科技向前走」綠色能源前瞻科技轉化與展示推廣活動( III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7頁。
  • 張良正與許少瑜 (2020) 動態毛細現象對於孔隙介質雙相流的影響:孔隙尺度觀測實驗以及達西尺度應用與模擬。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41頁。
  • 張國綱 (2020) 發展在正規異質網路結構中合成流體的數值方法。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38頁。
  • 戚務正 (2020) 台灣西南外海氣水化合物的地球物理研究。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共7頁。
  • 曹志明、田安庭、楊明偉、陳景林與張庚甲 (2012) 以TOUGHREACT軟體建立二氧化碳地底封存容量之估算技術,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共111頁。
  • 許少瑜、倪春發、曹嘉文與李明旭 (2016) 動態毛細壓力成因與影響的觀測與分析。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65頁。
  • 許少瑜、曹嘉文與李宗祐 (2018) 多重尺度孔隙流觀測與模擬探討殘餘相對於非飽和層水文循環與毛細封存的影響。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許少瑜、曹嘉文與李宗祐 (2019) 多重尺度孔隙流觀測與模擬探討殘餘相對於非飽和層水文循環與毛細封存的影響。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許少瑜、曹嘉文、張竝瑜與李明旭 (2015) 動態毛細壓力對孔隙介質中水分動態變化影響的觀測與分析。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59頁。
  • 許少瑜、曹嘉文與羅偉誠 (2017) 震動波對動態毛細壓力影響的成因與觀測。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許少瑜與陳主惠 (2014) 孔隙介質雙相流動態毛細壓力與動態接觸角的觀測與分析。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63頁。
  • 許樹坤、李明旭、王乾盈、楊耿明、林殿順、黃蕙珠、洪日豪與林再興 (2012) 台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研究( 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許樹坤、林殿順、王乾盈、楊耿明、林再興、黃蕙珠、李明旭與洪日豪 (2013) 台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研究( 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期末報告,共139頁。
  • 許樹坤、林殿順、王乾盈、董家鈞、楊耿明、林再興與黃蕙珠 (2011) 台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58頁。
  • 許樹坤、林殿順、王乾盈、董家鈞、楊耿明、林再興與黃蕙珠 (2011) 台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研究成果報告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48頁。
  • 郭明錦與魏毓宏 (2008) 生物界面活性劑增進注水沖排採油技術效率之研發(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41頁。
  • 郭嘉真、江國寧、林博文、倪春發、葉家宏與吳婷婷 (2017) 「CO2地質封存解密-卡爾邦尼亞大飯店」科普產學合作計畫。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53頁。
  • 陳立仁、李明哲、汪上曉、廖英志、陳延平與林祥泰 (2014) 天然氣水合物開發與儲集層工程技術之研究(I)。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87頁。
  • 陳立仁、謝秉志、李明哲、陳延平、林祥泰、廖英志與汪上曉 (2015) 天然氣水合物開發與儲集層工程技術之研究( I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陳立憲 (2014) 岩材完整破壞歷程控制之固-流-熱之力學耦合暨其聲-光-熱同步化非破壞檢測。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43頁。
  • 陳育聖 (2020) 新拌混凝土碳封存技術研發計畫( I )。科技部補助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成果精簡報告,共18頁。
  • 陳育聖 (2021) 新拌混凝土碳封存技術研發計畫( II )。科技部補助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成果精簡報告,共15頁。
  • 陳昭旭 (2010) 全球暖化環境下大地工程科技之應用研究---子計畫一:全球暖化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場址評估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7頁。
  • 陳惠芬、陳明德與李德貴 (2018) 臺灣中部全新世晚期以來之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對環境之影響-日月潭岩芯鑽探( I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65頁。
  • 陳景林 (2011) 利用TOUGH2軟體探討深地層封存二氧化碳之流體動力模擬,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共92頁。
  • 陳達仁與黃慕萱 (2014) 能源科技基礎研究與產業技術之發展趨勢、前沿分析、重要機構專利布局、臺灣定位與產學研橋接。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80頁。
  • 陳慶耀 (2015) 發展一同時適用於可互溶與不可互溶界面之擴散界面數值方法及其於二氧化碳封存之應用與模擬。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共30頁。
  • 黃中和與陳建易 (2017) 混凝土之仿生礦化技術與其性能(Ⅱ)。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3頁。
  • 黃永鳳 (2011) 二氧化碳封存之微觀流場特性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7頁。
  • 黃鐘 (2019) 國內外二氧化碳封存案例之儲存發展計畫研析,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共196頁。
  • 楊明偉 (2011) 電廠應用石灰石加速風化技術進行二氧化碳封存先期研究,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共81頁。
  • 楊耿明、簡錦樹、謝秉志、饒瑞鈞、洪日豪、林殿順、王乾盈與倪春發 (2015) 台灣中北部沿海地區CO2封存技術及注儲先導試驗。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60頁。
  • 楊懷仁與蕭炎宏 (2011) 超臨界二氧化碳-水-岩(礦)反應之化學效應初探---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之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7頁。
  • 萬皓鵬、歐陽湘、徐恆文與沈政憲 (2019) 二氧化碳捕獲及封存技術研發與示範計畫(3/3)。經濟部研究機構能源科技專案107年度執行報告,共65頁。
  • 葉弘德 (2010) 三種水層試驗部分貫穿井解析解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7頁。
  • 葉高次 (2012) 開發耦合力學、多相流、熱傳與地化反應傳輸數值模式於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之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39頁。
  • 葉高次 (2012) 開發耦合力學、多相流、熱傳與地化反應傳輸數值模式於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之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共67頁。
  • 葉高次 (2013) 開發藕合力學、多相流、熱傳與地化反應傳輸數值模式於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之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共35頁。
  • 董倫道、張文昇與廖啟雯 (2008) 二氧化碳再利用技術及地質封存潛能評估(1/3)。經濟部能源科技研究發展計畫九十六年度執行報告,共165頁。
  • 董倫道、張文昇與廖啟雯 (2009) 二氧化碳再利用技術及地質封存潛能評估(2/3)。經濟部能源科技研究發展計畫九十七年度執行報告,共291頁。
  • 董倫道、張文昇與廖啟雯 (2010) 二氧化碳再利用技術及地質封存潛能評估(3/3)。經濟部能源科技研究發展計畫九十八年度執行報告,共514頁。
  • 廖啓雯、李伯亨與張涵寓 (2023) 碳捕存再利用整合示範計畫(1/3)。經濟部研究機構能源科技專案111年度執行報告。
  • 劉台生與呂學諭 (2013) 壓力聚積對台西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封存試驗場址貯蓄量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共32頁。
  • 劉台生與呂學諭 (2015) 定壓力灌注條件下鹽水含水層中二氧化碳封存解析解。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35頁。
  • 劉台生與呂學諭 (2016) 變飽和度地質碳封存系統中二氧化碳滲漏數值模擬之新TOUGH2模組。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2頁。
  • 歐陽湘、徐恆文與董倫道 (2011) 淨煤技術及二氧化碳捕獲封存技術發展計畫(1/4)。經濟部能源科技研究發展計畫九十九年度執行報告,共115頁。
  • 歐陽湘、董倫道與徐恆文 (2012) 淨煤技術及二氧化碳捕獲封存技術發展計畫(2/4)。經濟部能源科技研究發展計畫100年度執行報告,共108頁。
  • 蔡龍珆 (2014) 煤岩成分與成熟度對氣體吸脫附之影響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6頁。
  • 蔣本基與張怡怡 (2007) 新穎二氧化碳回收固定技術開發及封存技術評估---總計畫暨子計畫一:利用礦物、鹼性固廢物為吸附劑進行二氧化碳封存技術評估。95 年度「環保署/國科會空污防制科研合作計畫」成果完整報告,共109頁。
  • 蔣本基與張怡怡 (2008) 新穎二氧化碳捕集(Capture)、封存(Squestration)及回收(Recovery)技術開發與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4頁。
  • 談駿嵩 (2016) 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減碳淨煤主軸中心之推動及管理計畫(II)。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96頁。
  • 談駿嵩 (2017) 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減碳淨煤主軸中心之推動及管理計畫(III)。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21頁。
  • 鄭如琇、曾湘捷、陳俊佑、敖家綱、彭毓之與游惠玉 (2014) 溫室氣體創新減量技術先期評估與政策建置工作計畫。103年度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施政計畫期中報告,共179頁。
  • 鄭俊才 (2012) 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淨煤、捕碳與儲碳專案主軸計畫-二氧化碳地質封存( 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冀樹勇、林志英、俞旗文、高銘志、廖宗聖、左峻德、陳彥豪、林立夫、陳慶馨、江烈光、林孫美與劉文惠 (2012) 台灣二氧化碳捕獲與地質封存管制法規之芻議。能源國家型淨煤主軸專案計畫,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共69頁。
  • 冀樹勇、邵國士、李易叡、譚志豪、俞旗文、左峻德、陳彥豪、林立夫、陳慶馨、江烈光、林孫美與劉文惠 (2012) 台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能評估。能源國家型淨煤主軸專案計畫,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共64頁。
  • 冀樹勇、譚志豪、劉浙仁、俞旗文、林志英、左峻德、陳彥豪、林立夫、陳慶馨、江烈光、林孫美與劉文惠 (2012) 台灣發展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技術藍圖暨產業化策略之芻議。能源國家型淨煤主軸專案計畫,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共84頁。
  • 蕭葆羲 (2008) 二氧化碳注入海洋封存形成之氣泡羽昇流之實驗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4頁。
  • 賴怡潔 (2022) 低溫超臨界系統應用於鋼鐵業副產物礦化封存二氧化碳之研究。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共34頁。
  • 謝秉志 (2016) 海域二氧化碳儲氣窖有效封存量之研究。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33頁。
  • 謝秉志 (2017) 耦合岩石力學-地球化學-流動力學機制評估二氧化碳鹽水層封存系統之安全性及洩漏風險。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07頁。
  • 謝秉志 (2018) 耦合岩石力學機制評估二氧化碳鹽水層封存系統之安全性及洩漏風險。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66頁。
  • 謝秉志、劉家瑄、楊耿明與林祥泰 (2019) 第一型天然氣水合物系統之二氧化碳增進採氣及水合物封存二氧化碳技術研究。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56頁。
  • 鍾志昂 (2016) 控制多孔介質指形流:時變注流的影響。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1頁。
  • 鍾志昂 (2017) 異質孔隙介質黏性指形流之實驗與模擬研究。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2頁。
  • 藍啟仁 (2010) 離岸海底地下層儲存二氧化碳技術之可行性。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 蘇威年與林瑞珠 (2015) 我國實施碳封存示範驗證計畫之技術與法制探討。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21頁。
 
 
碩博論文
  • 江東晉 (2015) 利用井下資料探討彰濱工業區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場址特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共66頁。(葉恩肇)
  • 何信達 (2014) 利用數值模擬方法評估二氧化碳封存於臺灣西北部前緣的效益。國立中正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66頁。(劉台生、呂學諭)
  • 余允辰 (2011) 台灣西北部麓山帶沉積岩的孔隙率-滲透率曲線與微觀構造。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80頁。(董家鈞 土壤及岩石力學研究室)
  • 吳文傑 (2009) 應力歷史相關之沉積岩孔隙率模型。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78頁。(董家鈞 土壤及岩石力學研究室)
  • 吳文傑 (2015) Stress-history dependent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 silici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 from laboratory tests to in-situ applications。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29頁。(董家鈞 土壤及岩石力學研究室)
  • 吳承諺 (2013) 在控制壓力積聚條件下台灣西部深層鹽水含水層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數值模擬。國立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7頁。(劉台生)
  • 吳柏諭 (2015) 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之研究-以二氧化碳定性及封存土地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51頁。(廖宗聖)
  • 宋睿唐 (2014) 濱海鹽水層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移棲特性數值模擬評估。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32頁。(李明旭 地表水文研究室)
  • 李元亨 (2019)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引起斷層再活動之數值模擬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共168頁。(謝秉志)
  • 李科豎 (2013) 台灣二氧化碳封存場址評估-利用簡易多屬性評估技術。國立清華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共35頁。(林哲群)
  • 沈建豪 (2016) 二氧化碳封存量於近耗竭凝結油氣層之解析及模擬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博士論文,共107頁。(謝秉志、林再興)
  • 屈覺維 (2013) 國際法架構下之二氧化碳封存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43頁。(廖宗聖)
  • 林世勛 (2012) 注入井配置對背斜構造中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勢之影響:以桃園台地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6頁。(劉台生)
  • 林君翰 (2019) 台中彰化沿岸CCS場址調查。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66頁。(王乾盈 震測及地震研究室)
  • 林秀俊 (2018) 利用岩心之孔隙率及滲透率量測結果推算孔隙率與滲透率隨深度之變化。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65頁。(董家鈞 土壤及岩石力學研究室)
  • 林怡男 (2009) 應力歷史對麓山帶沉積岩孔隙率及滲透率應力相依模式影響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37頁。(董家鈞 土壤及岩石力學研究室)
  • 林淇平 (2015) 利用數值模擬探討二氧化碳於異向性及異質性鹽水層之遷移行為。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64頁。(倪春發 地下水模擬與分析研究室)
  • 林紹軒 (2013) 矽酸鹽加速風化封存二氧化碳。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共82頁。(羅尚德)
  • 林器暉 (2013) 永和山構造現地應力與注氣引發斷層再活動評估。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44頁。(洪日豪 構造地質研究室)
  • 邱千軒 (2012) 鹽水層二氧化碳封存之溶液相及離子相二氧化碳前鋒推進方程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共163頁。(謝秉志)
  • 徐啟龍 (2006) 以礦物碳酸化法封存CO2。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14頁。(蔣本基)
  • 涂凱盛 (2015) 生物產氫系統之氣液分離槽現址式二氧化碳封存。逢甲大學綠色能源科技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共73頁。(朱正永、吳石乙)
  • 馬瑋謙 (2018) 無洩漏風險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之數值模擬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共91頁。(謝秉志)
  • 張世穎 (2014) 關刀山砂岩層作為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層之注儲壓力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共161頁。(李德河)
  • 張育齊 (2013) 利用三維破壞準則評估魚藤坪砂岩於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破裂壓力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共117頁。(李德河)
  • 張嘉福 (2011) 苗栗縣鐵砧山氣田淺層構造震測解釋與二氧化碳封存量評估。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1頁。(洪日豪 構造地質研究室)
  • 張睿景 (2015) 水平徑向侷限含水層中定壓力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數值解。國立中正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36頁。(劉台生)
  • 張寶賢 (2016) 以有限元素法分析永和山潛在場址二氧化碳地質封存行為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共126頁。(吳建宏)
  • 許志宇 (2011) 苗栗出磺坑背斜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地層破裂面特性研究及二氧化碳封存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共100頁。(林慶偉)
  • 許振譽 (2014) 台灣燃煤電廠二氧化碳捕捉及封存之成本效益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共66頁。(陳家榮)
  • 許旆華 (2013) 台灣中部地區潛在二氧化碳封存層與蓋層之礦物組成分析及地體構造意義。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5頁。(林殿順 沉積暨盆地研究室)
  • 郭俊志 (2016) 二氧化碳封存環境下對封固材料基本性質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博士論文,共128頁。(王建力)
  • 陳士元 (2014) 利用電弧爐煉鋼業廢棄物氧化碴與還原碴加速風化封存二氧化碳。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共68頁。(羅尚德)
  • 陳明珊 (1999) 台西盆地之地層水地球化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42頁。(李沛然、游鎮烽)
  • 陳姵如 (2012) 利用蛇紋石進行二氧化碳礦化封存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5頁。(鄭大偉)
  • 陳昭男 (1999) 台西盆地之黏土礦物沉積與作用。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2頁。(李沛然、江威德)
  • 陳揚琛 (2011) 利用震測方式探討台中至彰化外海的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能。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8頁。(許樹坤 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室)
  • 陳璽元 (2015) 鹽水層二氧化碳封存井壁穩定性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共75頁。(謝秉志)
  • 彭文俊 (2014) 從臺灣木質家具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探討封存二氧化碳之可行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所碩士論文,共65頁。(張國慶)
  • 曾繼忠 (2012) 水驅型舊氣層注儲二氧化碳之壓力變化及封存量估算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共132頁。(林再興)
  • 焦中輝 (2014) 盆地尺度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有效儲存量評估與安全情境模型建置-以台西盆地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82頁。(盧佳遇)
  • 黃士修 (2019) 測定砂岩有效應力係數及其對砂岩孔隙率/滲透率—深度關係曲線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40頁。(董家鈞 土壤及岩石力學研究室)
  • 黃伊伶 (2012) 超臨界二氧化碳對魚藤坪砂岩礦化封存機制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共152頁。(李德河)
  • 黃郁芳 (2011)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注儲壓力評估與加速礦化封存之研究:以鐵砧山背斜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共118頁。(李德河)
  • 黃裕峯 (2013) 利用礦物碳酸化法探討不同地區蛇紋石之二氧化碳封存能力。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所碩士論文,共47頁。(許正一)
  • 黃薇青 (2009) 碳回地底: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CCS)之未來發展與預測。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共79頁。(袁建中)
  • 楊剛庭 (2015) 連續萃取法對岩石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勢評估初探。國立中正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0頁。(呂學諭)
  • 楊健男 (2010)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能評估與封存場址選擇:以桃園台地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8頁。(林殿順 沉積暨盆地研究室)
  • 楊盛博 (2015) 利用深井岩心探討岩性及構造作用對碎屑沉積岩孔隙率和滲透率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63頁。(董家鈞 土壤及岩石力學研究室)
  • 楊鈞 (2013) 三維震測應用於鑽井場址地下構造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碩士論文,共111頁。(王乾盈 震測及地震研究室)
  • 楊慶中 (2013)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水力-力學耦合行為之研究-以彰濱工業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9頁。(陳瑞昇 地下水污染傳輸研究室、董家鈞 土壤及岩石力學研究室)
  • 廖恒誼 (2015) 二氧化碳封存之斷層再活動可能性評估。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共85頁。(謝秉志)
  • 管卓康 (2014) 以三維震測調查桃科園區CCS井址地下構造。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3頁。(王乾盈 震測及地震研究室)
  • 管培勛 (2016) 蓋岩層對二氧化碳封存阻絕性之定量評估。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共71頁。(徐國錦)
  • 劉政典 (2010) 鹽水地層二氧化碳封存量估算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共75頁。(林再興)
  • 劉政典 (2015) 鹽水地層二氧化碳封存量分類系統及計算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博士論文,共91頁。(謝秉志、林再興)
  • 劉致育 (2008) 利用中尺度震測系統來探討二氧化碳封存場址。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79頁。(王乾盈 震測及地震研究室)
  • 劉穎潔 (2011) 地層滲透率非均質性對二氧化碳封存注儲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共84頁。(謝秉志)
  • 慧美麗 (2018) 臺灣中部晚期中新世至更新世二氧化碳儲集層及蓋層之地層暨礦物組成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46頁。(林殿順 沉積暨盆地研究室、張午龍 地殼形變研究室)
  • 蔡默西 (2016) 臺灣中部陸海域台西盆地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系統評估。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0頁。(林殿順 沉積暨盆地研究室)
  • 鄭允嘉 (2006) 節理岩體滲透係數之先天異向性與應力引致異向性。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16頁。(董家鈞 土壤及岩石力學研究室)
  • 蕭以晨 (2016) 苗栗永和山構造地下二氧化碳封存系統儲集岩特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共82頁。(楊耿明、謝秉志)
  • 蕭敬達 (2008) 蛇紋石製氫氧化鎂封存二氧化碳之研究及矽酸鋰型二氧化碳吸收劑的開發。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博士論文,共89頁。(林再興)
  • 戴秉倫 (2016) 承受圍壓條件下岩石孔隙率/滲透率同步量測技術與孔隙幾何因子量測新方法之建立。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34頁。(董家鈞 土壤及岩石力學研究室)
  • 簡芳瑜 (2016) 以三相碳酸化系統探討還原碴封存二氧化碳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39頁。(曾迪華)
  • 簡曼屏 (2014) 麥寮六輕CCS井址地下構造震測調查。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79頁。(王乾盈 震測及地震研究室)
  • 羅冠麟 (2011)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能岩層三維應力破壞準則:以牛山背斜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共118頁。(吳建宏、李德河)
  • 蘇思伃 (2013) 二氧化碳封存場址之震測資料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79頁。(王乾盈 震測及地震研究室)
  • 鐘翊珊 (2011) 二氧化碳封存機制下對岩石力學性質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共114頁。(王建力)
     
  • 關於中心
  • 中心成員
  • 消息與會議
  • 活動剪影
  • 碳封存專區
  • 地熱專區
  • 設備與服務
  • 學術活動
  • 地址 | 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教學研究綜合大樓504R
  • 電話 | 03-4227151 #25611
  • 傳真 | 03-4279026
  • 信箱 | tinawang@g.ncu.edu.tw
  • 國立中央大學隱私權政策聲明

Copyright ©2025 國立中央大學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Hiii.